第278章 《故宫博物院院刊》正式复刊了

作品:我在北大学考古|作者:莫鞑|分类:都市|更新:2023-10-23 08:24:25|字数:22348字

至少能够看得懂,不那么费劲。

尤其是王璞子,苏亦对他可不陌生,之前在研究元大都的考古资料,这位先生的名字出现的频率相当高。

王先生毕生从事古建保护与研究,他的研究涉猎很广,涵盖关于古代建筑的诸多方面,其中又以元大都和古建筑法式的研究见长。

因此,在明清故宫建筑群方面的相关研究,以及元大都的考证方面,王璞子都留下大量的文献资料。

前段时间,苏亦就没少看他的论文。

甚至王璞子还发表过《元大都城平面规划述略》(《故宫博物院院刊》总2期,1960年),提出了元大都的中轴线是在旧鼓楼大街南北一线上,当然,这个观点被徐苹芳先生给否定了。

但从以上这篇文章,也看得出来,王先生已经是《故宫博物院院刊》的老熟人了。

苏亦之前提出来的“故宫学”明清故宫建筑群方面的研究,就是从王璞子的文章提炼出来的。

也难怪当初他跟俞伟朝先生找上门来的时候,刘北汜先生迫不及待地把他挖入故宫编辑组,无它,谁让他如此高屋建瓴地把故宫院刊的研究范畴都概况出来了呢。

这些先生,研究的范畴也都离不开他提出的“故宫学”。

也因为如此,只要苏亦一有时间,刘北汜就带着他到处拜访各位老先生。

使得他在故宫实习,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频繁拜会各位老先生。

跟诸位先生,熟悉得不能够再熟悉了。

尤其是朱家溍先生他们,见到苏亦的时候,都忍不住感慨,“你这个小家伙,怎么又来了。”

而这一次回来,苏亦也正式见到徐邦达先生。

徐先生此前一直在外面负责文物征集工作,苏亦根本就没有机会去拜访对方。

恰好,这一次元旦,徐先生从外地赶回来,他才能跟对方照面。

见到传闻中的大佬,苏亦已经没有当初的慌乱,就算没法子做到心如止水,也能够做到表面上的波澜不惊。

早已经没有当初的一惊一乍,徒惹笑话。

但是他讨要签名的习惯还是没有改变,主要是太小,地位还不够,不然,苏亦逢人就讨要墨宝。

尤其是徐先生这样的书画大拿,更加让他敬仰,要不是学考古,苏亦都打算拜入对方门下。

以上的诸位先生,都是故宫的专家学者,也是刘北汜先生优先约稿的对象。

不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完全就是因为外人根本看不上刚刚复刊的故宫院刊,真正的学问大家并不愿意在里面投稿。

这样说也不全对,主要是原因投稿的大家,人家研究的方向不一定跟故宫有关,并不合适发表。

这样一来,约稿的对象不是故宫的专家就是过去曾经任职故宫却因为某些原因离开故宫的专家。

比如大名鼎鼎的王世襄老先生,这位“京城第一玩家”在古玩界留下的传说太多了,多不胜数。

苏亦都听到耳朵起茧子。

其他方面的先不说,先说他跟故宫的缘分。

别看老先生吃喝玩乐样样精通,就认为他不学无术,那就大错特错了。

王世襄可以说当年故宫博物院的研究人员之中少有的高学历存在,他是燕大硕士毕业。本来他毕业以后,由哥哥的好友梁思成推荐要到史语所工作的,结果他的学历也被傅斯年鄙视了,传闻傅斯年曾对他说过,“燕京大学毕业的学生,不配到我们这儿来。”

这话真假不论,但傅胖子的学历鄙视确确实实是存在的,史语所的学者几乎清一色的具有留学背景,纯粹的本土学者他根本就看不上,这也是为什么当初郭宝钧老先生被他严重鄙视的原因之一。

傅斯年看不上王世襄,他自然去不了史语所,只能到营造学社当助理研究员。

这也是为什么后世会有人说,他拜于梁思成营造学社门下研究古代建筑。

有没有拜入梁先生的门下不好说,如果从学统来说,他也算是梁先生的学生了,因此,也有人说,王世襄之所以对明代家具感兴趣,完全就是受到梁先生的影响。

梁思成先生确实对王世襄的学术之路造成极大的影响。

甚至说,当年抗战胜利以后,他之所以成为教育部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驻平津区办事处任助理代表,负责清理追还抗战时期被敌伪劫夺之文物,就是因为梁思成先生推荐之功。

也因此,他才顺利进入故宫任职,成为故宫博物院古物馆科长及编纂。

此外,他还曾经去过美国、加拿大考察博物馆一年。期满后,拒绝了弗利尔美术馆、匹兹堡大学的聘请,返回故宫任原职。

解放后,也一直留任。

直到52年因故被迫离开故宫,54年的时候,吴仲超担任院长,吴院长是一个有魄力的领导,因此想把王世襄调回故宫。

奈何,他此时已经调入央音民乐所当副研究员,但该单位不同意,王世襄本人也被故宫方面整怕了,有点心灰意冷,不想再回去,此事就此搁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我在北大学考古》,方便以后阅读我在北大学考古第278章 《故宫博物院院刊》正式复刊了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我在北大学考古第278章 《故宫博物院院刊》正式复刊了并对我在北大学考古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