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唐兰先生生平及学术贡献

作品:我在北大学考古|作者:莫鞑|分类:都市|更新:2023-10-23 08:24:26|字数:20764字

他跟周一良先生的师生关系,也是这里开始。

这期间,他也没闲着,1929~1930 年,先生受周家之托主编天津《商报·文学周刊》和《将来月刊》期间,重理考证之学,先后发表多篇论作,内容涉及西周彝铭和敦煌文献。

算是他的学术的真正起步阶段。

1929年洛阳马坡新出土夨令方尊、方彝,他写过相关文章参加讨论,初次接触铭文,他就敏锐地提出铭文中“京宫”和“康宫”实是西周诸王宗庙的论题,这是他晚年全面阐述的西周金文断代“康宫原则”的滥觞。

天津担任报刊主编的期间,让他名声鹊起。

于是,1931年5月唐兰应邀到沈阳,同时,又在东北大学讲授《尚书》。

这是他第一次当大学老师。

结果,没当几个月,就遇上九一八事变,东三省沦陷之后,唐兰也只能取海路南归。

1932 春,应顾颉刚邀请,他在燕大、北大代讲《尚书》。

秋后,入北大中文系任教,讲金文和“古籍新证”,又代董作宾讲甲骨文。

随着影响的扩大,陆续接到清华、师大、辅仁、中国大学等校邀请,讲授古文字及《诗》《书》“三礼”。

一时之间,让唐兰先生名声大噪。

在授课之余,唐兰还着手编写多部教程。

尤其是,1934年,他以在各校授课的讲义为底本,同时编着了《古文字学导论》和《殷虚文字记》两部着作(也仅出版这两本)。

其中《古文字学导论》是现代中国文字学理论的开山之作。

在后世,已经是古文字专业的学生必研习之作。

1936年,唐兰应马衡之邀,任故宫博物院特约专门委员,对馆藏商周彝器展开研究,曾拟编《故宫青铜器图录》,因遭丧乱,其事中辍。

这就是,他跟北大与故宫缘分之始。

苏亦一边梳理着唐兰先生的生平以及学术成就,一边在翻看他的各种书籍。

想要短短的一两个月内,全部弄懂唐兰先生毕生学问,自然是不可能的。

好在,他的《古文字学导论》和《殷虚文字记》两本书,都是入门级的。

对于现阶段的苏亦来说,已经没有阅读门槛了。

梳理先生的生平以及学术成就之后,苏亦很明显就感觉出来。

30年代,确实是唐兰一生学术事业和声望达到顶峰的时期。

其中,两个标志性的事件见证了这个成就。

一个是在1934年3月郭沫若先生发表《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特意找唐兰先生写序;

另一个则是1934年11月北平来熏阁影印王国维生前在清华最后两年的讲义《古史新证》,整理此书的王氏助教赵万里出面请唐兰作序。

两位近代中国古史、古文字领域最有成就的学者的着作连番请唐兰作序,显示了其学术成就在学术界地位之崇高。

33岁,就达到学术生涯的巅峰。

可想而知,接下来的后面40多年,唐兰先生在学界的影响力有多大了。

30年代,是唐兰学术生涯中较为辉煌的时期,发表或出版了许多重要的学术着作。

除了以上提及的着作,还有大量考释文章。

这部分,就有点阅读难度了。

抗日战争爆发后,唐兰于 1939 年,在西南联大执教,兼任北大文科研究所导师,这一时期,他的论着不多,但仍有宏论问世。

民国狂徒刘文典曾经说过,“联大只有三个教授,陈寅恪先生是一个,冯友兰先生是一个,唐兰先生算半个,我算半个。”

甚至,还说沈从文算个屁。

仅凭这点,就知道唐兰先生的学问之大。

抗战胜利后,唐兰返回北大,1947年代理北大中文系主任。抗战胜利建国前夕,是唐兰学术生涯的第二个高峰期。

无论着作数量跟涵盖领域,都堪称黄金时期。

其中,最为知名的着作就是《中国文字学》(1949),这书,应该是唐兰一生撰述最完整、影响最大的一部文字学理论着作。

多次出版。

最新一版,就是一九七五年于香港出版。

未来,更是多个高校相关专业的重要教材。

苏亦也有购买。

此外,论文涉及考古学研究的有《洛阳金村古墓为东周墓非韩墓考》(1946);

青铜铭文与石鼓文等领域的研究文章也不少,苏亦也都一一在文章列出来,一篇不落。

要是有所遗漏,那就是他的失职了。

1949 年,唐兰受聘兼任故宫博物院设计员,1952 年由BJ大学调任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此后直至去世。

从建国至“十年”前夕,唐兰发表或出版过一系列青铜器、古文字研究的论文。

十年期间,前期中断研究。

后期,也有少量文章发表。

并没有完全停止学术研究。

甚至,因为国家需要,这一时期,更多集中在考古领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我在北大学考古》,方便以后阅读我在北大学考古第279章 唐兰先生生平及学术贡献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我在北大学考古第279章 唐兰先生生平及学术贡献并对我在北大学考古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