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文章发表以后,苏亦在农业考古圈火了

作品:我在北大学考古|作者:莫鞑|分类:都市|更新:2025-04-27 22:31:59|字数:21616字

不仅如此,真靠《农史研究》发表,就不是帮梁家勉先生而是受人家的恩惠。

苏亦接受杨式挺的建议。

当天就去中大。

当梁钊涛先生看到他的文章,也笑起来,直接说他大胆包天。

但是,梁钊涛教授站着的角度更高。jj.br>

也没有劝说他删稿,而是说,“既然你打算从人文因素去论证稻作起源在华南,并且是史前人类从采集捕猎成逐渐向史前稻作农业过度的主要地区,就不能忽略人类学部分。从民族学的角度来看,最早驯化野生稻的很可能是南方诸多土着民族,有的学者称之为百越族群。你可以补充一下新石器时代百越文化的主要特征。”

苏亦接受建议,立即补充。

其实,也不能说补充,文章都有,只是没过多展开而已。

也不需要苏亦特意跑图书馆。

梁钊涛就直接给他翻找资料。

然后给他划重点了。

没一会稿件就写完。

但是原来的稿件不能用了,需要重新抄写。

梁钊涛等他抄写完毕,说,“《文物》、《考古》或者《考古学报》现在稿件太多,一般优先考古发掘成果,我给你投《中大学报》吧,虽然没有考古三大刊怎么专,但影响力也不小,你先发表出来看反馈,毕竟,国内研究稻作起源的,并不仅仅是考古行业,其他领域的学者也都有参与,到时候,你小子要有心里准备,你既然敢立这么大的目标,就必须做好被别人口诛笔伐的心里准备。”

能够发《中大学报》,最好不过。

为您提供大神莫鞑的《我在北大学考古》最快更新,!

第287章:文章发表以后,苏亦在农业考古圈火了免费阅读:,!

至少可以加急不需要等候。

考古三大刊,版面资源极其可贵。

《文物》是月刊,《考古》是双月刊,《考古学报》是季刊。

他没有那么多时间慢悠悠的等待。

要趁着热度先把文章发出来再说。

朝中有人好办事。

有了梁钊涛的帮助,文章顺利在《中大学报》发表。

苏亦也算是能够交差了。

之前,不务正业跑去写商容二老的书法篆刻成就,那篇文章更像是为了哄老人家开心才写的。

也确实哄到了。

不然,容老也不会赠送他一枚亲手篆刻的姓名章。

接下来的日子,苏亦继续参与石峡发掘报告的编写。

闲暇之余,就拽着他沈明跑中大跟华农还有华工。

他已经打定主意了。

要把《中国近代高校与建筑》这本书弄出来。

已经有了吉大跟北大的建筑资料,中大康乐园的建筑群资料也在系统的整理。

此外,国立中大石牌校区的建筑群也不能缺少。

未来补全民国五大高校以及其他教会大学的资料,这书就可以出版了。

现在太穷。

没点稿费,都出不了门。

就这样,苏亦在广州待了两个多月。

写了两篇文章都发中大学报。

并成功整理了广州两所近代高校的建筑群资料,还参与编写石峡遗址发掘报告的大量工作。

总体来说,两个月的收获非常大,成果斐然。

同样,他也出名了。

至少在特定的圈子内,是真的出名了。

这一切都是因为他的稻作起源“新华南说”成功发表。

果然,跟他预料的一样,这文章一发表,就在圈内炸开了锅。

当月就有学者发表文章反驳他的观点,而且是好几篇。

有在报纸上发表。

有在期刊上发表。

比如浙江农大的游先生就在《作物学报》发表了一篇《从河姆渡遗址出土稻谷试论我国栽培稻的起源、分化与传播》,果然,作为河姆渡遗址大本营的浙农的学者第一个就站出来回应。

对方也从文字学、语言学、作物学、考古发掘等方面去一一去论述自己的观点。

最后得出来一个结论,长江中下游、太后地区新石器时代出土的粳稻稻谷,距今已有四五千年、吴县草鞋山出土粳稻更早达六千年,粳稻在这一带的分化形成已经很早了。而河姆渡籼稻比粳稻又早一、二千年……同样,从广东、云南、福建、江西出土的新石器稻谷,其时间都较太湖流域为迟,有待进一步探索,如今过早得出华南地区为稻作起源发源地的结论,为时尚早。

人家老先生,还是很有风度的,并没有逮着苏亦的文章狂喷。

但,他的结论已经明明白白的给出来了。

就是不信苏亦的“新华南说”。

甚至,之前提出稻作起源“云贵高原说”的湖农柳子明教授人在《遗传学报》发了一篇《中国栽培稻起源研究的新认识》,文章里面就除了补充他的观点之外,还说苏亦的“新华南说”地理范围过大,过于模糊地区,而且,还反驳说,目前湖南道县跟江西万年两个地方都没有发现史前稻作遗存,不合适作为证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我在北大学考古》,方便以后阅读我在北大学考古第287章 文章发表以后,苏亦在农业考古圈火了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我在北大学考古第287章 文章发表以后,苏亦在农业考古圈火了并对我在北大学考古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