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隐约指出,他的文章有夸大之嫌疑。
更为好玩的是,云大的李坤生教授也直接在《云南科学》里面发了一篇《云南在亚洲栽培稻起源研究中的地位》,文章再次扞卫稻作起源“云贵高原说”,甚至观点更加明确,就是把云贵高原变成了“云南”,他将从中国杭州湾到印度阿萨姆邦这一广阔的半月形地带全部划入亚洲栽培稻的范围,但却认为云南的可能性最大。
特
为您提供大神莫鞑的《我在北大学考古》最快更新,!
第287章:文章发表以后,苏亦在农业考古圈火了免费阅读:,!
意通过对云南地理环境、气候特定、生物资源几个方面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云南成了作物的变异中心。
还通过对云南稻种进行同工酶分析,发现其酶谱一致,证明云南现代栽培稻的起源关系十分接近普通野生稻,进而进一步确认,云南现代栽培稻的祖先和可能就是云南的普通野生稻。
文章有理有据,引用了不少云南民院汪先生的观点,还有科学技术的加持。
很靠谱。
起码,比苏亦的文章靠谱多了。
没有办法,谁让他大言不惭地预测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可能有史前稻作遗存呢。
等沈明把这些文章都放在苏亦面前,调侃他成为名人的时候,苏亦也忍不住感慨。
这个钓鱼的行为,一不小心就把这些大牛都给炸出来了。
甚至,好多篇文章都提前发表了。
而且,内容也都因为他的文章,做出了相关的调整。
苏亦有些好奇,“怎么都是反驳我观点的文章啊?就没有支持我观点的文章吗?”
其实,除了后面的预测部分有些出格之外,他的观点也不是很出格。
把湖南江西归入华南地区,也不算太离谱。
毕竟云大的李坤生教授直接把杭州湾跟印度阿萨姆邦都划在一起,上升到亚洲级别,他弄一个“新华南”也没啥突兀的。
除了他出格的言论,估计跟他是名不见经传的圈内新人也有关系。
但一帮老先生来跟一个新人辩驳,也挺有趣的。
难不成是因为他北大的头衔?
好在也不是全部人都在反驳他的观点,他也有支持者。
比如东莞博物馆的李闰全先生就写了一篇《试论我国的稻作起源》发表在《历史教学》上。
用沈明的话来说,这就是来自于家乡人的支持。
李的文章明确指出,“我国范围内追溯稻作的起源中心应该在江西、广东和广西三省的旧石器晚期遗址多做努力,其中西江流域是值得重视的。”
终于有一位先生把江西给囊括进去了。
真不容易。
文章给出三个理由。
第一,中国的野生稻是栽培稻的祖先。海拔高度为30-60米,东起台湾桃园、西至云南的景洪镇,南起海南崖州,北达江西东乡,这一范围可能是栽培稻的起源地。
第二,这一范围内,只有江西、广东、广西三生发现较为密集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第三,这些遗址虽然没有发现水稻遗存,却出土了很多石质农具,还有谷类作物,这些谷类就是水稻。
苏亦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都忍不住笑起来了。
这位先生,跟他一样,真敢说。
文章很多观点都经不起推敲,非要较真的话,就是瞎扯。
因为目前为止,两广以及江西三省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并不多,哪里来的很多遗址。
而且,谷类作物就是水稻的说法,也很武断。
但对方能够发在《历史教学》这门一份古早的历史类刊物。
文章水平质量也是很不错的。
就是个人预测的太多。
跟苏亦有得一拼。
但,也不能说他错了。
因为他预测的江西,真被他说对了。
到时候,只要苏亦去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跑一趟,就啥问题都解决了。
不止东莞的老乡写文章声援他,其他地方也有。
这不,很快,就有大佬站出来声援他了。
比如,川大的童先生隔月就在《川大学报》上了发表了一篇《略述东南亚及中国南部农业起源的若干问题》。
沈明说到这篇文章的时候,还感慨道,“童先生的观点跟丁颖先生的观点基本一致,也算是认同你
为您提供大神莫鞑的《我在北大学考古》最快更新,!
第287章:文章发表以后,苏亦在农业考古圈火了免费阅读:,!
的新华南说了,他认为根据现有的资料,基本上可以断定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就在中国长江以南地区,它可能在浙江杭州湾一带,但更有可能在维度较南的云南、广东、广西地区。不过没有新的考古发现,童先生也只能分析,没有办法像你这样笃定。”
苏亦说,“有童先生的支持,我已经很满足了,其他的方面不奢求。”
沈明说,“苏亦你小子已经彻底出名了,还没有毕业,就在圈内圈外折腾出这么大的阵仗,就连我以前的同学都开始打听你什么来历,都认为你是我们中大新引进来的老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