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文章发表以后,苏亦在农业考古圈火了

作品:我在北大学考古|作者:莫鞑|分类:都市|更新:2025-04-27 22:31:59|字数:21616字

苏亦哈哈大笑,“这么夸张?”

沈明说,“一点都不夸张,就算你没有毕业,只要你敢继续留在中大,梁钊涛教授就敢你上课堂教书。”

苏亦笑,“别闹!”

其实,这也不稀奇。

别说在中大课堂,在北大的课堂,他也没少蹭讲。

同学们都司空见惯。

要来中大,梁钊涛先生让他当助教,也合情合理。

不过梁先生对他是真的重视,不然,也不会让他插队发表文章。

甚至,到中大拜访对方的时候,梁先生还感慨,“文章发表以后,引起热度完全出乎我的意料,甚至云南的汪教授还有川大的童教授都给我写信讨论到你,这两位先生都以为你是我新收的研究生,尤其是汪教授还打算邀请我们去云南民院做学术交流。”

汗。

这么夸张吗?

不过有机会去昆明,对于苏亦来说,想想都有些激动。

但也只是想一想而已。

梁钊涛知道是什么意思,说道,“知道你忙,我回绝了。未来,有机会再说。”

文章发表以后,苏亦不仅要拜访梁钊涛教授,另外一位梁教授也要拜访。

华农的梁家勉教授对他的帮助也不小。

图书馆内,梁家勉拿着新一期的《中大学报》,满是遗憾地望着苏亦,“要是我们华农的《农史研究》可以早点创刊,就不会错过这一次学界盛会了,这两个月来,国内各大刊物发了那么多关于稻作起源的文章,偏偏最应该刊登这些文章的《农史研究》还拖着并没有创办。要是能够早点创办,我们农史研究领域也算是有自己的大本营了。”

苏亦说,“是我有些心急了,之前去中大找梁钊涛先生让他帮忙审稿的时候,先生打算把文章发到中大学报,我也没有拒绝,没把文章留在最后,主要是想着如果真引起关注度的话,对于推动《农史研究》的创办也有帮助。”

梁家勉笑,“你不要有压力,这事你们杨老师已经跟我说明了。实际上,你的文章确实起到很大的作用,学校因为这事也极为重视《农史研究》的创刊工作,因为有学者向领导反应,关于我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经济的学术论文从刊严重缺失,使得专业研究难以维系,发刊却苦于无门,不少人都写信到部委反应。因此,农业出版社那边已经跟我们华农商定,由我们华农的农业历史遗产研究室主编,农业出版社那边负责出版发行,快的话,下半年就可以正式发行。”

听到这话,苏亦很高兴。

有了自己这个鲇鱼,终于可以改变一些事情。

虽然很微不足道,但也是改变,这是一个很不错的开头。

看着他这副摸样,老先生笑,“你下一次还要继续发稻作起源方面的文章,直接把稿件给我留着,不需要再去中大找梁钊涛教授了。”

有大佬约稿。

求之不得啊。

这种好事,上辈子想都不敢想。

实际上,文章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消散。

不仅梁勉家先生惋惜《农史研究》没来得及创刊,就连跟苏亦通信的陈文骅先生也感慨要是农业考古有一个专门刊物,大家也不需要像杜鹃

为您提供大神莫鞑的《我在北大学考古》最快更新,!

第287章:文章发表以后,苏亦在农业考古圈火了免费阅读:,!

一样借巢生蛋了。

这个比喻,让苏亦猝不及防,但更加让他意外的还在后面。

陈文骅竟然说他经过这事以后,也产生创办一本农业考古的专门刊物,名字还没有确定,还在征集之中。

还要确定啥啊。

苏亦回信的时候,就建议刊物名称直接叫《农业考古》。

这个霸气的名字,多少让陈文骅有些忐忑,回信的时候还说,这个名字是不是取得有点大。

苏亦立即回信,“农业考古的专门刊物,取名《农业考古》再合适不过,未来还可以借此推动农业考古这一新兴学科的建立。”

说着,他还举例国内外农业考古的现状,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全世界范围内,只有中国这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农耕文明古国才有创办农业考古的这一学科的土壤,这是我们中国人的自豪。

这鸡血打下去。

陈文骅就激动不已。

直接邀请他有空的话,务必前往南昌一叙。

还说为兄定然妥善安排好一切事宜。

甚至,还特意提及,如果苏亦想要去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亲自调查勘探的话,他可以陪同。

估计,这位先生还不知道他多大,直接跟他兄弟相称。

苏亦看完信件哭笑不得。

却有些心动了。

实话实说,他这段时间赶回北大,其实没啥事做。

除了读书就是读书,并没有机会参与田野发掘。

因为北大是高校,是教学单位,必须优先考虑教学而不是考古发掘。

只要安排学生实习的时候,北大考古研究室才跟地方考古部门合作进行实习发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我在北大学考古》,方便以后阅读我在北大学考古第287章 文章发表以后,苏亦在农业考古圈火了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我在北大学考古第287章 文章发表以后,苏亦在农业考古圈火了并对我在北大学考古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