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女儿想习武,能不能求李村正收为婢女,传授修行功法?”
花姨跪地,白发苍苍,白发胜雪,求李铭收留女儿,却连侍妾的位置都不敢求。
李铭急忙搀扶,边搀扶,边说道:“花姨不用如此,我谷山村设有学堂,令爱可到谷山村学堂读书!”
看到花姨面露苦色,李铭赶紧加了一句:“免费,管吃管住。”
“又要给芷峦姐添麻烦了。”李铭在心里对自己说道。此为世间大善之后人,应予照顾,李铭愿为之尽一份心,出一份力。
“蝶凤年龄大了,读书恐怕晚了。”花姨还是想让女儿习武。
李铭不忍一再拒绝,只好顺从其意。“读书什么时候都不晚。读书与修行不冲突。可先到谷山村读书,如果令爱修行资质尚可,我愿意收为记名弟子,只是男女有别,名声上肯定受损,花姨可要考虑清楚!”
“真的吗?我们愿意,我这就找我家蝶凤来。”花姨高兴地语无伦次。
“不忙。小子想向花姨学习柿子树培育方法,还请花姨不吝赐教。”
“这……”
“就当是令爱付的学资,还请不吝赐教。”
“柿子树克子。”
“我无子。”
“将来……”
“将来是将来。”
“怕是对你名声有妨碍,不详之人……”
“什么不详之人,花姨和花爷爷乃此间大德大善,数十年如一日不改初心。李铭钦佩不已,恨不能身处其中。”
李铭说的极为诚恳,野有遗贤,闲置不用,可叹可悲。李铭为花氏父女鸣不平,这朝廷,这官府,喟然一叹,李铭默不作声。
朝廷诸公无不说:朝多君子,野无遗贤。兵部尚书顾祺鑫上此等贺表最多,说什么大贤大德皆在朝,建议停掉科举取士。什么腐儒朽木,不堪一用!什么不通世情,难堪大任……
建言恢复前朝的察举制。
李铭犹记得邬夫子邬长梅,义愤填膺读的那份士大夫之间广为流传的檄文:
#####
“讨顾祺鑫檄
帝以虚位,而奉天下。国以得人,而传万世。
故科举取士,以聚天下之才,以治万里之国,上以安社稷,下以治万民。
顾祺鑫竟以‘君子在朝,野无遗贤’,建言:废止科举。
天下哗然,群议汹汹,皆言:
非废止科举也,实科举高中者多出庶民,不依附其麾下,不苟合其乱政,排除异己之故也!
故,其为主考,试之以诗、赋、论三者。竟言:策论无一篇可观,诗赋无一篇可看,士子无一人为贤,遂无一人及第。
顾祺鑫乃上表贺曰:野无遗贤,此圣天子在朝,人尽其用也!
岂野无遗贤乎?岂野真无遗贤乎?
权臣祸国,佞臣当道;平安一经,祸乱当世。吾辈书生,凡浩然之气一息尚存者,共戮此贼。”
#####
朝廷开科举、访贤能,为的正是野无遗贤,人尽其材。
如今,官府认定野无遗贤了,是不是科举就可以废止了?
什么高中士子,腐儒朽木一块,不堪大用!什么高中士子,不通世态人情,难堪大任……
确实是事实。
但李铭一直认为,科举无错,错的是科举考试的内容。
比如,如今,无论州试、郡试,甚至连在帝都举行的抡才大典,都多了一道考题-平安疏,出自《平安经》。
有志气的士子,绝不做此题。但不做此题,绝不可能高中。
他李铭屈从了那道出自《平安经》的考题,再多委屈,再大抱负,只有坐到了某些位置上,才有可能改变,才有可能施展。
据传,好多科举考官宁愿丢官,也不愿批阅《平安经》考题,官帽滚滚而落。
如今,挺直了脊梁的人,多丢了官。官场上留下来的,除了少数忍辱负重之人,其他的,要么庸庸碌碌之辈,要么野心勃勃之徒。
顾祺鑫之流,却非要说什么:“朝多君子,野无遗贤。”天下之大,何人相信!
花姨收拾东西,方久安说有事情要忙,留李铭一个人在九方寨乱逛。
天近中午,等会儿吃饭,在村正方久安的家里。
九方寨,最早乃是九个方姓人家迁居于此,因而得名。
自花爷爷母子归来之后,没有发生过出现过任何妖魔鬼怪,来此作祟,都说花爷爷母子,带回来了神仙眷顾,保了一方平安。
“你这个不详之人,滚出九方寨。”
“不详之人,滚出九方寨。”
“滚出去,滚出去。”
……
七八个半大孩子,在欺负一个小女孩,李铭以为是花蝶凤正被欺负,又近了才看清乃是八九岁大的一个小女孩,瘦瘦弱弱,双手皆是六指,花蝶凤十四岁,对不上。
村民来来回回经过,无人制止,似乎司空见惯。
其他大人不制止,李铭制止。赶走一群孩子,扶起倒在地上的小女孩,身上好多脚印。
小女孩的眼睛很亮,饱含善良与赤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