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君无见其所欲。君见其所欲,臣自将雕琢;君无见其意。君见其意,臣将自表异。 君主不要表现出自己的欲望和想法,否则臣子会迎合和伪装。
73. 故曰:巧诈不如拙诚。 所以说巧妙的欺诈不如笨拙的诚实。
74. 虚静无事,以暗见疵。 君主保持虚静无为,在暗中观察臣子的过失。
75. 夫越虽国富兵强,中国之主皆知无益于己也,曰:“非吾所得制也。” 越国虽然国富兵强,但中原的君主都知道对自己没有益处,说:“不是我所能控制的。”
76. 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 所以明智的君主治理国家,明确奖赏,民众就会努力立功;严格刑罚,民众就会亲近法律。
77. 道私者乱,道法者治。 遵循私道国家就会混乱,遵循道法国家就会安定。
78. 明主之道,一人不兼官,一官不兼事。 英明君主的治国之道,一个人不兼任多个官职,一个官职不负责多项事务。
79.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因此圣人不期望遵循古代,不墨守常规,而是根据当世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
80.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大凡游说的困难在于了解被游说之人的心思
81. 事以密成,语以泄败。做事因为保密而成功,说话因为泄露机密而失败。
82.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强调逻辑的自洽性。
83. 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不知道却乱说,是不明智;知道却不说,是不忠诚。
84. 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法律要公开明确,权术则不宜暴露。
85. 凡治天下,必因人情。凡是治理天下,必须依据人的本性和情感。
86. 利莫长于简,福莫久于安。利益没有比简约更长久的,幸福没有比安定更持久的。
87. 治强生于法,弱乱生于阿。国家治理得强大源于依法行事,弱小混乱源于偏袒徇私。
88. 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摒弃个人的智谋才有明智的决策,摒弃个人的贤能才有功绩,摒弃个人的勇敢才有强大。
89. 君通于不仁,臣通于不忠,则可以王矣。君主明白不仁之理,臣子明白不忠之理,就能够称王天下。
90. 偏借其权势,则上下易位矣。如果臣子偏借权势,那么上下的位置就会颠倒。
91. 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君主过于仁爱,法律就难以确立;权威不足,臣子就会侵犯君主。
92. 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世上有不能得到的东西,事情有不能成功的时候。
93. 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君主没有威严而大权旁落在左右近臣手中。
94. 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不因为智谋而使内心劳累,不因为私利而使自身疲惫;把国家的治乱寄托在法术上,把是非的判断寄托在赏罚上。
95. 佯敬而内欺,外廉而内贪。表面恭敬而内心欺诈,外表廉洁而内心贪婪。
96. 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自己保持空虚,就能了解实际的情况;自己保持安静,就能知道行动的是否正确。
97. 明主使民饰于道之故,故佚而有功。英明的君主让民众遵循道的缘故,所以民众安逸而有功劳。
98. 故群臣陈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责其功。所以群臣陈述他们的言论,君主根据他们的言论授予他们事务,根据事务责求他们的功绩。
99. 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同时成功。比喻做事要专心。
100. 欲成其事,先败其事。想要做成一件事,先要故意把它搞坏。
101. 善任势者国安,不知因其势者国危。善于运用权势的国家安定,不懂得依据权势的国家危险。
102. 明主之道,在申子之劝独断也。英明君主的治国之道,在于采纳申子提倡的独自决断。
103. 故治国之制,民不得避罪,如目不能以所见遁心。所以治理国家的制度,民众不能逃避罪责,就像眼睛不能凭借看到的东西逃避内心的想法。
104. 凡说之行也,道不智听智,从自非受是也。大凡游说能够施行,道理在于愚昧的人听从聪明的人,自己错误的接受正确的。
105. 明主立可为之赏,设可避之罚。英明的君主设立可以获得的奖赏,制定可以避免的惩罚。
106. 火形严,故人鲜灼;水形懦,人多溺。火的形态严厉,所以人很少被灼伤;水的形态柔弱,人多被淹没。
107. 小信成则大信立,故明主积于信。在小事情上守信用就能在大事情上建立信用,所以英明的君主注重积累信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