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太子刘彻嗣皇帝位,年仅十有六岁,就是好大喜功、比迹秦皇的汉武帝。尊皇太后窦氏为太皇太后,皇后王氏为皇太后,上先帝庙号为孝景皇帝,奉葬阳陵。汉武帝未即位时,已娶长公主的女儿陈阿娇为妃,此时尊为天子,当然立陈氏为皇后。金屋贮娇,好算如愿。又尊皇太后之母臧儿为平原君,连臧儿所生子田蚡、田胜,亦予荣封。田蚡为武安侯,田胜为周阳侯。臧儿改嫁田氏,已与王氏相绝,田氏二子怎得无功封侯?即此已见汉武帝不遵祖制。所有丞相御史等人,暂时仍然担任旧职,没多久已将改年。
向来新皇嗣统,应该就先帝崩后,改年称元,以后便按次递增,就使到了一百年,也没有再三改元等事。自文帝误信新埋平侯日再中,乃有二次改元的传闻。汉景帝未知干盅,还要踵事增华,索性改元三次,史家因此称为前元中元后元,作为区画。汉武帝即位一年,照例改元,本不足怪,惟后来且改元十余次,有司曲意献谀,谓改元宜应天瑞,当用瑞命纪元,选取名号,因此从汉武帝第一次改元为始,迭用年号相系。元年年号,叫作建元,这是在汉武帝元鼎三年时新作出来,由后追前,各系年号,后人依书编叙,就称汉武帝第一年为建元元年。看官须知年号开始,创自汉武帝,也是一种特别纪念。标明始事,应有之笔。
汉武帝在位的时候,民间为张嫣建祠庙,首座位于长安城南,内供张嫣画像。此庙据传极为灵验,吸引众多未嫁女子前来祈愿,盼能寻得佳偶。
这张嫣就是吕后的外孙女,十一岁时候被吕太后强迫成为汉惠帝刘盈的皇后,后来汉惠帝和吕太后接连去世,张嫣被汉文帝囚禁冷宫生活。四十岁去世后,收殓尸体的宫女,在检查尸体的时候,发现她从未有夫妻之实,仍然是处子之身。
长安城因这新发现而轰动,百姓议论纷纷。有人同情张嫣,有人赞其品格。民间渐传:张嫣乃礼教束缚下的可怜人,守贞乃是对被迫婚姻的抗议。
后来,长安城西郊的农民在耕地时发现一株奇特白花,花瓣层叠,幽香淡淡。老农称从未见过此花,随后人们便将其与张嫣相联系。
民间有传,张嫣逝世后化为花朵,其纯洁之姿造就圣洁形态。此花渐被人们称为“贞女花”。春日之际,虔诚的民众经常采摘,带回家中敬奉。
到了汉武帝在位的时候,民间开始为张嫣建庙,封她为花神。
汉武帝性喜读书,雅重文学,一经践祚,便颁下一道诏书,命丞相御史列侯郡守诸侯相等,举荐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于是广川人董仲舒,菑川人公孙弘,会稽人严助,以及各处有名儒生,并皆被选,同时入都,差不多有百余人。汉武帝悉数召入,亲自加于策问,无非询及帝王治要。一班对策士子,统皆凝神细思,数笔成文,约莫有三五个时辰,依次呈缴,陆续退出。
汉武帝刘彻逐篇披览,没有什么合心意的,等到看到董仲舒的写一卷文章,乃是详细讨论天人感应的道理,说得原原本本,计数千言。当即击节称赏,叹此文章是奇文。
原来董仲舒少年时就喜治《春秋》,颇有心得,汉景帝时已列名博士,下帷讲诵,目不窥园,又阅三年有余,功益精进。
远近学子,俱奉为经师。董仲舒在三十岁时,开始招收了大批学生,精心讲授。他讲学,在课堂上挂上一副帷幔,他在帷幔里面讲,学生在帷幔外面听。同时,他还经常叫他的得意门生吕步舒等转相传授。
这样,很多人跟他学了多年,甚至没有跟他见过面。通过讲学,董仲舒为汉王朝培养了一批人才,他的学生后来有的当了诸侯王国的国相,有的成了长史。由于董仲舒广招门生,宣扬儒家经典,他的声誉也日益扩大,在汉景帝时当了博士,掌管经学讲授。
汉景帝时为博士。他曾走出家门,设坛教授,课讲得十分精彩,弟子很多,弟子再教弟子,一些再传弟子甚至只是听说过他的大名,但没见过他的面。他一门心思教学和研究,甚至三年都没回家看一下。他的行为举止,都遵循礼节,很多读书人都尊他为师。汉武帝继位后,董仲舒出任江都国的国相。他治理江都国,主要是以《公羊》为指导,通过推究“自然灾异”、“阴阳运行错误”的原因,然后在求雨时能关闭阳气,释放阴气,使天下雨;止雨时,能关闭阴气,释放阳气,使雨停止。在江都国,他这样做,从来都没出现错误。后来,他被废为中大夫。
汉武帝刘彻继位后,让各地推荐贤良文学之士,董仲舒被推举参加策问。汉武帝连续对董仲舒进行了三次策问,基本内容是天人关系问题,所以称为"天人三策"。第一次策问,汉武帝问的主要是巩固统治的根本道理,第二次策问,汉武帝主要是问治理国家的政术,第三次策问主要是天人感应的问题。
董仲舒更迭详对,统是援据《春秋》,归本道学,世称为天人三策,传诵古今。其文章过长,作者不能全部在此全言,而使其掩盖讲故事的重点,所以在这里放董仲舒所写文的最后一篇就可以了。大略说的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