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安到郡里后,先不进衙门,而到监狱去,审理那些无没有明显证据的,逐一上报,让他们出狱。府丞掾史都向袁安叩头力争,认为但凡是附和刘英的,按法律都与刘英同罪,袁安不同意。他说:“如果不合律例,我负全责,不连累你们。”于是分别一一上报。汉明帝感动之下觉悟,当即同意袁安的请求,因此被释放出狱的人有四百多家。
汉明帝且下诏大赦,凡谋反大逆,及诸不应宥诸囚犯,尽令免死,许得改过自新。
永平十四年(72年),袁安被征召任河南尹。袁安任河南尹时,政令非常严明,但他从来没有因贿赂罪来审讯人。
他常常说:“但凡做官的人,高一些就希望担任宰相,下低一些也希望能担任州牧太守,在圣明之世禁锢人才,这是我不忍心去做的事。”
听到这话的人,都很感动,并勉励自己要廉洁奉公。袁安在职十年,京师雒阳的政纪很整饬,他的名声深得朝廷看重。
楚王狱案无疑是汉明帝在位时期最为严苛统治的一个典型的缩影。
汉明帝在严苛的统治之下,除了普遍的严厉律法外,还施行了大量详细的法律规定。据统计,汉明帝在统治时期颁布了超过五千条的法律条文,其中约有五分之一是关于死刑的规定。
当时为了逃避严苛的法律制裁,一些普通百姓不得不流离失所,成为流民。
汉明帝为外戚樊氏、郭氏、阴氏、马氏子弟在南宫创办学校,称为“四姓小侯学”,并设置五经师(教授儒家经典的教师)进行教育。 ??
汉明帝在南宫设立太学,吸引大量学生就读,包括匈奴贵族也派遣弟子远赴求学。该校规模庞大,鼎盛时期学生人数达万人以上。 ??
这两类学校均以儒家经典教育为核心,旨在强化外戚与皇室子弟的儒家修养,维护统治秩序。
义士如范式、李善等人,俱由公府辟举,破格录用。
范式,字巨卿,山阳郡金乡县(今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人氏,少游太学,和汝南郡人张劭是好朋友。
张劭,字元伯。后来两人一起告假回乡,范式对张元伯说:“两年后我要回京城,我会去拜见您的父母,看看您的孩子。”然后就共同约定了日期。后来约定的日期快到了,张元伯把事情全都告诉了母亲,让她布置好酒食恭候范式。
母亲说:“都分别两年了,千里之外约定的事情,你怎么就这么相信他呢?”
张元伯回答说:“巨卿是讲信用的人,一定不会违背诺言。”
母亲说:“如果真是这样就该为你们酿酒。”到了那天,范巨卿果然来了,二人升堂互拜对饮,喝得十分畅快后才相互告别。
范式当了郡里的功曹。后来张元伯得了重病,卧床不起,同郡的郅君章、殷子征早晚尽心照料着他。
张元伯临终时长叹说:“不能看到我的至死不相负的朋友,真是万分遗憾啊!”
子征说:“我和君章对您如此精心,还不能算是至死不相负的朋友,你还要找谁?”
张元伯说:“像您二位这样是我活着时的好朋友。山阳郡的范巨卿才是我的至死不相负的朋友。”不久张元伯就死了。
一天,范式突然梦见张劭带着黑色帽子,帽子上垂着缨带,急匆匆地走来,叫他说:“巨卿,我在某一天死了,要在某一时下葬,永归黄泉。您如果还没忘了我,能不能再见我一面?”
范式惆怅地惊醒,悲伤长叹,大哭一场。他把事情全部向太守做了报告,请求让他前去奔丧。太守虽然心里并不相信,但不忍心违抗他的深情,于是就允许了这件事。
范式于是穿上为朋友吊丧的服装,到了张元伯下葬的那天,坐着快马奔赴到那里。范式还未赶到时灵柩就已经出发了,到了墓地要下葬了,但灵柩却不肯进入墓穴。
张元伯的母亲抚摸着灵柩说:“元伯,难道你还有什么未了的心愿吗?”于是就停下灵柩等了一段时间,就看到有辆白马拉的素车远远嚎哭而来。元伯的母亲看着那车就说:“一定是范巨卿来了。”巨卿一到就叩拜灵柩说:“元伯,您可以走了。生死异路,从此永别了。”参加葬礼的一千多人全都感动的流下眼泪。范式就拉着引棺的绳索牵引灵柩,灵柩这才缓缓向前。然后他又留在坟地,为张元伯修坟种树才离开那里。
后来范式又回到了京城,到太学去求学。当时长沙的一个儒生叫陈平子的也在一起求学,但和范式从未见过面,平子染病快要死去,对他的妻子说:“我听说山阳郡的范巨卿,是节烈的贤士,可以以死相托。我死后把尸体浅埋在巨卿的门前。”
说完,陈平子然后就撕下一块白布写了一封信留给范式。他死后,妻子就遵照他的遗言去做。当时范式正好出行刚刚回来,读了信看见坟墓,感伤不已,哭着向坟墓作揖,把他当做自己的死友。然后就护送照料平子的妻儿,亲自把灵柩护送到临湘。在离目的地四五里的地方,他就把白布写的信放在灵柩上,哭着告别离开了。平子兄弟得知这件事,马上就去找他,但再也找不到。长沙的上计掾史到京城办事时,上书表彰范式的事迹,三府都要征辟他,他都没有应召。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