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3年,甘地前往南非从事律师工作,在南非的经历进一步加深了他对种族歧视的认识。当时的南非处于种族隔离制度的统治之下,印度侨民在南非遭受了严重的歧视和压迫。他们在就业、居住、教育等方面都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甘地亲眼目睹了印度侨民所遭受的苦难,这促使他开始思考反抗压迫的方式。在南非,甘地组织印度侨民开展了一系列非暴力抵抗活动,反对种族歧视和不公平法律。这些早期的实践活动,为他日后在印度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 对印度传统思想的汲取:甘地在深入研究印度的宗教经典和哲学着作的过程中,汲取了印度传统思想中的非暴力、宽容、忍耐等理念,并将其与西方的人道主义思想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非暴力不合作理论。
甘地深受印度教经典《薄伽梵歌》的影响,《薄伽梵歌》中强调在履行自己的职责时,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不被暴力和仇恨所左右。同时,甘地也借鉴了耆那教的“非暴力”思想,耆那教认为一切生命都是神圣的,任何形式的暴力都会带来恶果。此外,甘地还将西方的人道主义思想融入到自己的理论中,强调对人的尊重和关爱。他坚信通过非暴力的方式,印度人民能够团结起来,实现民族独立和社会正义,这种思想成为他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核心指导理念。
三、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发展历程
(一)早期的实践与探索
1. 南非的非暴力抵抗运动:甘地在南非的非暴力抵抗运动是他非暴力思想的初次实践,为他日后在印度的运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坚定的信念。1894年,甘地在南非创立了纳塔尔印度人大会,旨在团结印度侨民,争取平等权利。1906年,德兰士瓦政府颁布了针对印度人的《亚洲人登记条例》,要求所有印度人必须进行登记,并按手印,这一条例严重侵犯了印度人的基本权利。
甘地领导印度侨民发起了“萨蒂亚格拉哈”(意为坚持真理)运动,反对这一不公平法律。他们通过和平示威、罢工、拒绝执行不合理法律等方式,表达对种族隔离制度的抗议。在运动过程中,甘地和他的追随者们遭受了残酷的镇压,许多人被逮捕、殴打,但他们始终坚持非暴力的原则。这次运动虽然没有立即取得胜利,但它引起了国际社会对南非种族问题的关注,也让甘地更加坚定了非暴力抵抗的信念。此后,甘地在南非继续领导印度侨民开展了一系列非暴力抵抗活动,如反对人头税、争取选举权等,这些活动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非暴力抵抗策略。
1. 回到印度后的初步尝试: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开始在印度本土推广非暴力抵抗理念。他深入印度农村,了解农民的疾苦,发现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土地税收政策给农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于是,甘地组织农民开展反对土地税收政策的斗争。
他通过和平请愿、抵制英国商品等方式,试图唤起印度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在这一时期,甘地还积极参与印度国大党的活动,将非暴力抵抗理念传播给更多的人。1917年,甘地领导了比哈尔邦的昌巴兰农民运动,为农民争取权益。他亲自前往昌巴兰地区,调查农民的困境,并与英国殖民当局进行谈判。在谈判过程中,甘地始终坚持非暴力的原则,通过和平的方式向英国殖民当局施加压力,最终为农民争取到了一定的权益。这次运动的成功,让甘地在印度民众中树立了威望,也为他日后领导大规模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奠定了基础。
(二)大规模运动的开展
1. 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20 - 1922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印度人民的民族独立情绪空前高涨。英国在战争期间对印度的资源进行了大量的掠夺,战后又未能兑现给予印度自治的承诺,这引发了印度人民的强烈不满。在这样的背景下,甘地发起了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920年,甘地在印度国大党特别会议上提出了非暴力不合作计划,号召印度人民拒绝英国授予的爵位、荣誉称号,抵制英国开办的学校、法院和立法机构,抵制英国商品,提倡手工纺织,开展“土布运动”。这一计划得到了印度人民的广泛响应,数百万印度人参与到运动中来。在抵制英国商品方面,印度人民纷纷放弃购买英国制造的商品,转而支持本土的手工业产品。“土布运动”更是激发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豪感,人们纷纷穿上自己手工纺织的土布,以实际行动表达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抵制。
然而,1922年2月4日发生的乔里乔拉事件成为了运动的转折点。在乔里乔拉村,一群示威群众与警察发生冲突,愤怒的群众烧毁了警察局,导致数名警察死亡。甘地认为这次事件超出了非暴力的范围,他担心运动可能会演变成暴力革命,从而导致更多的流血冲突。于是,甘地宣布停止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尽管这次运动以停止告终,但它已经给英国殖民统治造成了巨大冲击,唤醒了印度人民的民族意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