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平胃散

作品:方剂杂论|作者:附子理中丸|分类:历史|更新:2025-04-21 15:33:57|字数:19764字

苍术黄衫轻扬,指尖拂过张氏薄如蝉翼的舌苔:"白腻尽退,舌质淡红,《辨舌指南》谓'舌苔化而津液生,湿去正复'。"厚朴玄衣微振,三指扣其右关:"脉象濡缓转柔和,《脉诀汇辨》'缓而有力者,胃气来复'。"陈皮捧出药坊自制的陈仓米,米香混着药香盈室:"《饮膳正要》载'陈仓米粥养胃气',当佐砂仁末三分,徐徐图之。"

《临江镇诊籍·庚子年七月初二》

张氏,男,45岁,粮商。主诉:脘腹胀满消失,纳食渐馨,身重减轻。现症:偶有便溏,晨起略感乏力。查:舌淡红苔薄白,边有轻微齿痕,脉缓而略弱。腹诊:叩诊清音,肠鸣音4次/分。

大枣绛裙捧出青瓷罐:"取三年陈仓米文火熬粥,《本草衍义》谓'陈米性平,善养胃阴'。"撒入砂仁末如星点:"《药性论》载砂仁'醒脾开胃,化湿宽中',每日晨起空腹食一碗。"

甘草取鲜荷叶包茯苓糕:"《随息居饮食谱》'茯苓糕利湿健脾',佐以山楂蜜饯三枚,消食助运。"

陈皮教导揉腹法:"掌心劳宫对神阙,《诸病源候论》'摩腹百转,气机自通'。"演示逆时针揉腹:"脾虚者当逆时针三十六周,合'补法'。"

苍术授呼吸吐纳:"寅时面东而立,《遵生八笺》'吸坤土之气,呼湿浊之邪',配合'呼'字诀泄湿。"

厚朴悬起药囊:"苍术、白术等分制散,《医方集解》'二术散培土制水',每服一钱,米汤送下。"

生姜取伏姜切片:"三伏日晒制,《本草纲目》'伏姜温中不燥',晨嚼一片,祛未尽之湿。"

甘草观日晷:"辰时(7-9时)脾经旺,宜食粥;巳时(9-11时)服药,借天时健运。"

苍术指药圃方位:"面南背北而居,《宅经》'南火生土,北水润燥',合阴阳平衡。"

陈皮取黄精、山药:"《神农本草经》'黄精补五劳七伤',色黄入脾,蒸晒后入羹。"

大枣捧出小米、南瓜:"《滇南本草》'小米益丹田,南瓜补中气',色黄相合,培土固本。"

舌边齿痕消退:"《形色外诊简摩》'舌体复常,脾气健运'。"脉缓而有力:"《诊家枢要》'缓脉从容,胃气平和'。"

便溏转条,晨起神清:"《诸病源候论》'便成形者,脾阳得振'。"掌纹鱼际红润:"《望诊遵经》'掌色如桃,气血充盈'。

药童误授顺时针揉腹法,患者腹胀复发。厚朴触诊:"气滞于中脘,《推拿广意》'虚证逆揉为补,实证顺揉为泻'。"急改逆时针揉腹,辅以艾灸足三里。

苍术取患者指甲观察:"甲半月重现,《望诊遵经》'甲床生月,精血渐充',示正气来复。"

《金匮要略》"四季脾旺不受邪"篇自行翻开,张仲景朱批:"治湿不忘培土,土旺自能制水。"

陈皮展《食疗本草》:"孟诜谓'食疗之益,缓则治本',陈仓米粥、茯苓糕皆此类。"

苍术将陈仓米分赠乡民,陶罐上刻"庚子年制,健脾化湿"。厚朴教药童辨识三年陈米:"米色微黄,嗅有醇香,如医道需岁月沉淀。"陈皮在药圃栽种白术,叶脉纹路竟与患者舌苔变化暗合。檐角铜铃惊起白鹭,翅影掠过《素问·脏气法时论》"脾主长夏"的篇章,羽尖滴露在《神农本草经》白术条目上,晕开淡淡水痕。

三百卷医案悬于素帷,桐油灯火映照《黄帝内经》"脾主运化"的篆文。苍术黄衫轻振,执《医方考》道:"吴昆谓平胃散'性味从辛从燥从苦,能消能散',今观二百一十七案,湿去胀消者十居八九。"厚朴玄衣鼓荡,振袖展开河图洛书:"苍术居中央黄土,厚朴破四方湿滞,此方暗合'土旺制水'之易理。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泛黄书页无风自动,停在"平胃散"条目:"治脾胃不和,不思饮食,心腹胁肋胀满刺痛,此方主之。"苍术指朱批小字:"原方后注'夏月加香薷,冬月加干姜',恰如郑某案加枳实、周某案入竹沥。"

《丹溪心法》陈皮捧出宋刻本,朱震亨批注赫然:"湿为阴邪,得阳则化。平胃散中苍术辛烈,犹春日融雪。"他翻开郑某鼓胀案:"此患舌苔黄腻,正应丹溪'湿热相合,如油入面'之喻,故佐黄连、滑石。"

厚朴展卷示众:"中满分消丸加减法云'腹胀甚者加枳实',与我等治郑某案不谋而合。"忽见页脚蝇头小楷:"吴谦亲批'平胃散乃治湿之本,变通可应万症'。"

甘草捧出敦煌残卷:"《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载'术朴汤',即平胃散雏形。"他对比陶弘景原方:"彼时尚未用陈皮,宋代《局方》增此味,理气之功始备。"

苍术悬起五幅古方:

1. 金元李东垣"升阳除湿汤"(平胃散加升麻、柴胡)

2. 明末张景岳"胃苓汤"(平胃散合五苓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方剂杂论》,方便以后阅读方剂杂论第126章 平胃散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方剂杂论第126章 平胃散并对方剂杂论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