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平胃散

作品:方剂杂论|作者:附子理中丸|分类:历史|更新:2025-04-21 15:33:57|字数:19764字

3. 清代吴鞠通"三加减正气散"(平胃散化裁治湿热)

"此皆《医方集解》所谓'以平胃为基,应万变之症'"。

土虚水泛案

药童呈上黄氏医案:"孕后浮肿,苔白滑。"苍术批注:"坤土(脾)不制坎水(肾),原方加白术四钱,遵《金匮》'见肝之病,当先实脾'。"

木郁克土案

陈皮指周某胁痛案:"左关弦硬如刃,《慎斋遗书》'肝木横逆犯脾土',入佛手柑三钱疏肝,暗合'扶土抑木'法。"

火不生土案

厚朴展老妪医案:"完谷不化,脉沉微。"甘草朱批:"命门火衰,加附子一钱、肉桂五分,如《医贯》'益火补土'。"

白腻苔标本旁注《辨舌指南》:"湿浊初起";

黄腻苔拓片铭《温病条辨》:"湿热胶结";

地图舌模本引《形色外诊简摩》:"气阴两伤"。

濡脉波纹图侧书《脉经》"如水漂木";

滑脉轨迹图旁录《诊家正眼》"如珠走盘";

弦脉振幅图标注《脉诀汇辨》"如按琴弦"。

药童捧出霉变陈皮:"某医误用此物,致患者呃逆不止。"苍术银针挑破霉斑:"《雷公炮炙论》谓'陈久者良,霉变者毒'。"

厚朴展误治医案:"李某舌红少苔,误投平胃散致口糜,急用麦冬、石斛救逆,正应《温病条辨》'燥湿同病,先护阴液'。"

正堂新悬楠木金匾,铭文摘自《理虚元鉴》:

上联:燥湿运脾苍朴陈

下联:调中和胃姜枣草

横批:平治天下

匾下供《黄帝内经》素问篇,香炉青烟缭绕"脾者土也,治中央"字句。

苍术将历代平胃散变方录入紫檀医匣,匣面浮雕河图洛书。厚朴取郑某愈后所赠海盐,与苍术同制"盐炙术朴"。陈皮教导药童辨识百年陈皮:"纹如金丝,气若沉檀,此乃《本草乘雅》所言'天地精华,岁月为证'。"檐角冰棱滴落,水珠在《神农本草经》苍术条目上晕开,恰似太阴湿土化作甘霖,泽被苍生。

药坊正堂的《明堂人形图》前,三百六十五盏桐油灯次第点亮,每盏灯旁悬一卷医案,如星河垂落。苍术展开十丈素绢,全年二百一十七例医案以五色丝线标注:赤线示舌象,青线录脉诊,黄线载方药。厚朴振袖拂过河图洛书屏风,中央土位赫然映出平胃散君臣佐使之形。

苍术银簪点向岁运图:"庚子年金运太过,湿土司天,故腹胀者十居其六。"他展开郑某鼓胀案,"此人生于丙午火年,今逢金水相生之年,湿郁化热,正应《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太阴司天,湿淫所胜'。"

陈皮捧出九州舆图:"北疆燥地,原方加知母三钱;岭南湿域,佐草果二钱;中原平野,入紫苏梗五钱。"他对比三地药渣,"北疆渣色棕黑示燥药得宜,岭南渣质黏腻显湿邪胶着。"

甘草展开老幼医案:"八旬吴翁加附子温阳,五岁陈童减苍术用量,孕者去厚朴防堕,皆循《医学心悟》'量体裁衣'。"忽见一孕妇误服案,急批:"胎动不安,急煎苎麻根汤解之!"

急症三焦案

郑某鼓胀案医卷无风自动,现出治疗全程舌象图谱:初诊黄腻如油→三日黄退现红→旬日薄白生津。"此乃《温病条辨》'三焦分消'法显效,湿去热清,如云开见日。"

慢病培土案

张氏善后录中,三年陈仓米熬粥的陶罐陈列案头,罐身铭文:"《饮膳正要》云'粥能养胃,功同参芪'。"旁置揉腹导引图,足三里穴位朱砂标记犹新。

误治救逆案

生苍术中毒者的掌纹拓片高悬,旁注《千金方》解术毒法:"粳米粥甘缓,伏龙肝温中,铜钱草汁清热,三法合参如鼎足而立。"

苍术取茅山苍术横切面示众:"朱砂点密布如星,《药物出产辨》谓'茅山术得坤土之精'。"

厚朴展四川紫油厚朴:"断面丝光如锦,《本草图经》赞'川朴气厚味烈,破滞如斧'。"

陈皮启三十年新会皮锡罐:"内壁凝珠如露,《本草备要》云'陈久者芳烈化浊'。"

药童演示姜炙厚朴:老姜榨汁浸透木片,九浸九晒。"《修事指南》载'姜制取其温散,去其燥烈',需经三伏三九方成。"

甘草监制蜜炙法:"春蜜清润,冬蜜温厚,以槐木勺搅至'滴水成珠',《炮炙大法》谓之'炼蜜为丸,缓行药力'。"

《黄帝内经》在香案上展开"脾土主运化"篇,素问灵枢两卷首尾相连,化作阴阳鱼形。苍术指《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仲景治饮'当以温药和之',平胃散佐桂枝、白术,即是此理。"

李东垣《脾胃论》虚影浮现:"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朱丹溪《格致余论》金芒流转:"湿热相火,为病最多。"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青气升腾:"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诸书光影交织,聚于平胃散方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方剂杂论》,方便以后阅读方剂杂论第126章 平胃散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方剂杂论第126章 平胃散并对方剂杂论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