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苓二钱(佐) 麦冬四钱(使)
阿胶三钱(烊化) 滑石六钱(包煎)
白术取伏龙肝煎汤:“《本草备要》谓‘灶心土温中止利’,可制滑石寒性。”
阿胶隔水炖化时,麦冬轻吟《汤头歌诀》:“‘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今添胶、麦、滑,当名‘加味五苓’。”
坊外忽传马嘶,游医贩卖“速效消肿丸”致人昏厥。泽泻验其药渣:“竟是商陆伪充茯苓!《本草图经》明辨‘商陆有剧毒,叶如牛舌’。”
桂枝执患者腕脉:“雀啄连连,此《诊家枢要》‘真脏脉现’,速配生脉饮急救!”
周氏服药五剂,少腹症块渐软。茯苓观其舌:“红舌转淡,津液稍复。”泽泻按脐下:“条索消散七分,此《医宗金鉴》‘瘀化水利’之验。”
麦冬取晨露煎百合:“《温病条辨》雪梨浆方,可佐药力润燥。”患者饮后,掌心黏汗转清。
《临证指南医案》自行翻开,叶桂批注:“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护阴不在滋,而在固气化。”
桂枝嫩枝插入庭土,旬日竟生新根:“此《植物名实图考》载‘桂枝插枝即活’,正如阳气生生不息。”
茯苓凝视朱砂染红的指尖:“昔年仲景用我治眩悸,今人用我治症瘕,药性虽一,法随证变。”
周氏赠药坊新织蓑衣,棕丝间犹带水汽。泽泻取晨露煮茶,水面倒映《伤寒论》"小便不利"篇。茯苓朱砂笔在"五苓散"条目旁添注:"庚子夏至,加味治症,效如桴鼓。"庭中桂枝新枝摇曳,叶影斑驳如仲景捻须含笑。
药坊正堂悬《三焦图》,周氏医案与二十余例相似病案并列。茯苓月白长衫拂过舆图:“《温病条辨》谓‘治上焦如羽,治中焦如衡,治下焦如权’,今观各案,当分而治之。”烛光摇曳间,三盏桐油灯分别照向三组药柜,药材投影在素壁上,竟成三焦分野之象。
上焦案·风水相搏
《吴门诊籍·庚子年六月十八》
赵生,28岁,秀才。突发头面浮肿,目如卧蚕,咳嗽气促。查: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滑。此乃《金匮要略》‘风水’之证,腰以上肿当发其汗。
茯苓执桂枝嫩枝:“《医宗金鉴》载‘越婢加术汤治风水’,然此患汗出恶风——”
白术捧出土炒品:“当减麻黄,取五苓散加浮萍三钱、紫苏叶二钱,仿《证治准绳》疏风利水法。”
桂枝忽灸大椎穴:“《针灸聚英》云‘灸此穴可助阳化气’,配药力使水从汗解。”
三剂后头肿消,然足胫微胀。茯苓观其小便量增:“此《素问·汤液醪醴论》‘开鬼门,洁净府’之验。”
【中焦案·湿热蕴结】
《岭南诊籍·庚子年七月》
郑氏,男,45岁,船夫。腹大如箕,下肢肿胀,小便黄浊如茶。查: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腹诊青筋盘曲如蚓,叩诊移动性浊音。
泽泻盐炒声脆:“《温热论》‘湿遏热伏’,当加茵陈六钱、栀子三钱。”
猪苓剖开冬瓜取仁:“《食医心镜》冬瓜瓤利水,合我辈共逐湿热。”
白术却道:“此患掌纹巽位黄黯,《望诊遵经》‘黄主湿热’,需入苍术三钱燥脾。”
以薏苡仁、赤小豆煎汤代水:“《本草述钩元》谓‘谷药相须’,尤利湿热。”
辰时服药:“《子午流注》‘辰时胃经旺,助药力斡旋中州’。”
旬日腹水消半,舌苔退为薄黄。泽泻验尿:“色转淡黄,此《医宗金鉴》‘湿热分消’之象。”
【下焦案·阳虚水泛】
《北地诊籍·庚子年腊月》
老妪冯氏,72岁,下肢肿胀如柱,畏寒肢冷。查:舌淡紫苔滑,脉沉迟。腹如舟状,叩诊无移动浊音。
桂枝执附子理中丸:“《伤寒论》‘少阴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者,真武汤主之’。当减猪苓、泽泻,增附子二钱、生姜五片。”
茯苓碾粉入蜜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肾气丸法’,取我配桂枝温阳化气。”
白术土炒至焦香:“《景岳全书》‘命门火衰,非附子不能救’,需久煎三时辰去麻。”
药童误用生附子,患者服后唇麻。桂枝疾刺内关穴:“《针灸大成》‘此穴通阴维脉’,合甘草绿豆汤解毒。”
麦冬团扇绘河图洛书:“上焦案金(肺)生水(肾),中焦案土(脾)制水(湿),下焦案火(命门)暖水(寒)。”
白芍琴弦奏角音:“《类经图翼》‘角音入肝’,中焦案入茵陈,正合木郁达之。”
《临证指南医案》自行翻开,叶桂批注:“五苓散如持衡,随证加味如添星。”
泽泻盐炒声与《雷公炮炙论》书页翻动声相和:“盐制下行,酒炒升提,法度不可紊。”
茯苓凝视三焦图中水道纹路:“仲景治水,上焦青龙,中焦白虎,下焦真武,五苓散实为枢机。”
周氏赠药坊三焦铜人,水道纹路与患者肿胀部位暗合。茯苓朱砂笔在《三焦图》旁注:“庚子小暑,三焦分消,水患得平。”庭中桂枝新枝已高及屋檐,叶影婆娑间,恍见仲景执桂枝点拨:水饮之道,贵在通阳;医者之心,妙在达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