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象征意义来看,宝玉生病隐喻着贾府的衰败。贾府表面上依旧繁华,但内部已经千疮百孔,矛盾重重。抄检大观园这一事件,就像是一场暴风雨,揭开了贾府内部的腐朽和黑暗。宝玉作为贾府的核心人物之一,他的生病象征着贾府的元气大伤,预示着这个家族即将走向衰落。
同时,宝玉生病也体现了他对自身命运的无奈。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他虽然有着叛逆的思想和追求自由的愿望,但却无法改变周围的环境和人们的命运。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陷入悲惨的境地,自己却无能为力。这种无奈和无力感,通过他的生病表现得淋漓尽致。宝玉的生病,不仅是身体上的痛苦,更是对封建制度和自身命运的一种无声抗议。
六、本回的艺术特色与文学价值
1.语言艺术
《红楼梦》第七十九回在语言艺术上展现出了极高的水准,诗词歌赋的运用、人物对话的生动性和个性化,都为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情感和推动情节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诗词歌赋的运用是本回的一大亮点。《芙蓉女儿诔》辞藻华美,情感真挚,宝玉用“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等语句,高度赞扬了晴雯的高贵品质和纯洁性格,充分展现了他对晴雯的深切哀悼和赞美之情。同时,这篇祭文也体现了宝玉的文学才华和叛逆精神,他敢于用如此隆重的祭文祭奠一个丫鬟,打破了封建等级观念的束缚。《紫菱洲歌》则营造出一种秋意萧瑟、凄凉孤寂的氛围,“池塘一夜秋风冷,吹散芰荷红玉影”描绘出紫菱洲的衰败景象,暗示着迎春的离去和命运的悲惨,也抒发了宝玉对迎春的不舍和担忧之情。这些诗词歌赋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涵,也为情节增添了诗意和浪漫色彩。
人物对话的生动性和个性化也是本回语言的一大特色。黛玉评改祭文时的对话,生动地展现了她的文学素养和细腻情感。她指出“红绡帐里”不够妥当,建议改为“茜纱窗下”,体现了她对文字的敏锐感知和精准把握。她的语言委婉含蓄,既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又不会让宝玉感到尴尬。而宝玉对黛玉建议的积极回应,如“好极,是极!到底是你想的出,说的出”,则体现了他对黛玉的尊重和欣赏。香菱与宝玉的对话则充满了生活气息,香菱一连串的问题,如“袭人姐姐这几日可好?怎么忽然把个晴雯姐姐也没了,到底是什么病?”展现了她的天真烂漫和对身边人的关心。
这些语言特色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诗词歌赋和人物对话,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情感世界和内心想法。在表达情感方面,诗词歌赋和人物对话能够更加直接、细腻地传达出人物的喜怒哀乐,让读者产生共鸣。在推动情节发展方面,诗词歌赋和人物对话能够为情节的转折和发展埋下伏笔,引导读者的思考和想象。《红楼梦》第七十九回的语言艺术堪称典范,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2.情节结构
《红楼梦》第七十九回在情节结构上独具匠心,通过多条线索的交织、情节的起伏和转折,展现出高超的组织故事和吸引读者的技巧。
本回存在多条线索并行发展。一条线索围绕宝玉展开,他先是祭奠晴雯,与黛玉就《芙蓉女儿诔》进行交流和修改,这一情节展现了宝玉对晴雯的深情以及他与黛玉之间的心灵契合。之后,宝玉得知迎春出嫁的消息,为此感慨万千,创作了《紫菱洲歌》,体现出他对身边人命运的关注和无奈。另一条线索聚焦于迎春的婚事,贾赦将迎春许配给孙绍祖,贾政虽反对却无法改变,迎春的悲剧命运逐渐清晰。还有一条线索是薛蟠娶亲,香菱告知宝玉薛蟠要娶夏金桂,夏金桂的凶悍泼辣为薛家未来的故事埋下伏笔。这些线索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本回丰富的情节内容。
情节的起伏和转折也十分精彩。宝玉祭奠晴雯时,原本沉浸在哀伤的氛围中,黛玉的出现带来了一丝轻松和诗意,两人关于祭文的讨论使情节稍有舒缓。然而,黛玉告知宝玉迎春出嫁的消息,又让情节急转直下,宝玉陷入了更深的痛苦和无奈之中。在迎春婚事这条线索上,贾赦的草率决定和贾政的反对形成了冲突,增加了情节的紧张感。而薛蟠娶亲一事,从最初的议论纷纷到最终确定夏金桂,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和转折。
这种情节结构在组织故事方面效果显着。多条线索的交织使得故事内容丰富多样,避免了单一情节的单调,让读者能够从不同角度了解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情节的起伏和转折则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使读者始终保持着好奇心和阅读的欲望。读者会随着情节的发展,为人物的命运担忧,为故事的变化而揪心。同时,这种结构也有助于深化主题,通过不同线索的发展,展现出封建家族的腐朽、人物命运的无常以及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等主题。《红楼梦》第七十九回的情节结构堪称精妙,为读者呈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文学盛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