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象征手法的运用
《红楼梦》第七十九回中,象征手法的运用极为精妙,祭文改削、人物绰号等都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在暗示人物命运、揭示主题和深化作品内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祭文改削是本回中重要的象征情节。宝玉所作的《芙蓉女儿诔》,经黛玉修改后,“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一句,不仅是对晴雯命运的悲叹,更暗示了宝玉与黛玉的爱情悲剧。“茜纱窗”象征着宝玉与黛玉之间的情感联系,而“我本无缘”则预示着他们虽彼此倾心,却因封建礼教的束缚无法在一起。“黄土垄中”暗示了黛玉最终香消玉殒的悲惨结局,如同晴雯一般薄命。这一修改将三人的命运紧密相连,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性和美好情感的摧残,深化了作品对封建制度批判的主题。
人物绰号也是象征手法的典型体现。“河东吼”用来形容夏金桂,“河东”一词源于北宋陈慥之妻柳氏凶悍善妒的典故,这里将夏金桂比作“河东吼”,生动地展现了她悍妒、泼辣的性格特点。她的出现给薛家带来了无尽的纷争和混乱,象征着封建家庭内部的矛盾和冲突。而“中山狼”则是孙绍祖的代名词,“中山狼”出自明代马中锡的《中山狼传》,比喻忘恩负义、凶狠无情之人。孙绍祖对迎春非打即骂,肆意践踏她的尊严和感情,加速了迎春的悲剧结局,象征着封建势力对善良弱小者的迫害,进一步揭示了封建婚姻制度的残酷和不合理。
此外,环境描写也具有象征意义。宝玉在迎春出嫁后,看到紫菱洲“轩窗寂寞,屏帐翛然”,岸上的蓼花苇叶、池内的翠荇香菱都摇摇落落,似有追忆故人之态。这一凄凉的景象象征着迎春的离去和大观园的逐渐衰败,暗示了贾府这个封建家族的命运也将走向衰落,深化了作品对封建家族兴衰的主题探讨。
本回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人物命运更加清晰可感,主题更加深刻鲜明,作品内涵更加丰富多元,让读者在品味文字的同时,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红楼梦》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和人生哲理。
4.对主题的深化
《红楼梦》第七十九回在深化原着主题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封建家族衰败、女性命运悲剧、人性弱点等主题的进一步揭示和探讨,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作品的社会意义和人生哲理。
本回进一步展现了封建家族的衰败。贾府表面上依旧繁华,但内部已千疮百孔。贾赦为了偿还债务,将迎春许配给孙绍祖,这种为了家族利益牺牲子女幸福的行为,反映出贾府在经济困境下的无奈和腐朽。薛蟠娶夏金桂,原本富裕安稳的薛家也因她的到来变得鸡犬不宁,家庭矛盾不断升级,预示着薛家的衰败。这些情节揭示了封建家族在经济、管理和道德等方面的问题,表明封建家族的衰败是不可避免的。
女性命运悲剧这一主题在本回中也得到了深化。迎春性格懦弱,在封建婚姻制度下,她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被贾赦许配给凶狠残暴的孙绍祖,最终陷入悲惨境地。香菱原本对生活充满希望,却因夏金桂的到来,遭受折磨,命运急转直下。黛玉对祭文的评改,也暗示了她自己的悲剧结局。这些女性的遭遇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低下,她们的命运往往被他人左右,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人性弱点在本回中也有体现。贾赦荒淫无道、自私自利,为了个人利益不顾女儿幸福;夏金桂悍妒、泼辣,为了满足自己的控制欲和嫉妒心,不择手段地折磨他人;孙绍祖忘恩负义、凶狠无情,对迎春肆意践踏。这些人物的行为揭示了人性中的贪婪、自私、残忍等弱点,反映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扭曲和腐蚀。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封建制度已步入晚期,表面繁华,实则内部矛盾重重。封建礼教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着严格的束缚,等级制度森严,家族利益至上。本回通过具体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对人性的摧残,让读者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不合理。《红楼梦》第七十九回在深化主题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它让读者对作品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七、本回在全书中的地位与影响
1.与前后回目的关联
《红楼梦》第七十九回“薛文起悔娶河东吼,贾迎春误嫁中山狼”与前后回目在情节和主题上紧密相连,对推动全书情节发展和深化主题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情节关联来看,本回与前一回目存在着自然的承接。第七十八回中,宝玉为晴雯写下《芙蓉女儿诔》,表达对晴雯的深切哀悼。在第七十九回里,宝玉与黛玉就祭文进行交流和修改,进一步展现了他对晴雯的深情以及与黛玉之间的心灵契合。同时,前一回中抄检大观园的余波在本回中继续发酵,宝玉因抄检大观园以来的种种经历,兼以风寒外感,酿成一疾,卧床不起,体现了情节的连贯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