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中原大地上硝烟四起,各国之间天天上演着你攻我防的大戏。这一年,魏国大将庞涓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大军,气势汹汹地杀向赵国都城邯郸。那庞涓可不是一般人,他出身名门,精通兵法,手下的魏武卒更是个个身经百战,战斗力爆表。
邯郸城里,赵国国君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停地在大殿里踱步。城外的魏军把邯郸围得水泄不通,城墙上的士兵们日夜防守,累得连眼睛都睁不开。再这么下去,邯郸城破只是早晚的事。
"快!立刻派人去齐国求救!"赵国国君扯着嗓子下令,"只要齐国肯出兵,要什么条件都答应!"
消息传到齐国,齐威王也犯了难。赵国是齐国的盟友,不救说不过去;可要是直接派兵去邯郸,搞不好得跟魏军硬碰硬,损兵折将不说,还不一定能打赢。这时候,有人推荐说:"大王,不如让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这俩人搭档,准能想出好办法!"
说起这孙膑,那可是大有来头。他和庞涓本是同门师兄弟,都拜在名师鬼谷子门下学习兵法。可庞涓心眼小,嫉妒孙膑的才华,生怕他抢了自己的风头。后来庞涓到魏国当了将军,就把孙膑骗到魏国,找了个借口砍去他的膝盖骨,还在他脸上刺字,想让他一辈子抬不起头。幸亏孙膑机灵,装疯卖傻才逃到齐国,被齐威王拜为军师。
田忌接到命令后,立刻来找孙膑商量:"军师,咱们是直接去邯郸跟魏军干仗,还是咋整?"
孙膑坐在轮椅上(因为膝盖骨被砍,只能靠轮椅行动),微微一笑,说:"将军,您想啊,现在魏军主力全在邯郸,魏国国内肯定空虚。咱们要是直接去邯郸,就等于跟魏军正面硬拼,胜负难料。不如来个'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啥意思?"田忌瞪大了眼睛。
孙膑拿起一根树枝,在地上画了个地图:"咱们不去邯郸,而是直接攻打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大梁是魏国的老巢,一旦告急,庞涓肯定得回师救援。等他急急忙忙往回赶的时候,咱们再在路上设下埋伏,打他个措手不及!"
田忌一拍大腿:"好计!就这么干!"
很快,齐国大军浩浩荡荡地朝着大梁杀去。消息传到庞涓耳朵里,他正指挥魏军猛攻邯郸,气得把头盔都摔在地上:"好你个齐国,竟敢趁火打劫!"可他也不敢耽误,毕竟大梁要是丢了,自己就是魏国的罪人。
"撤兵!回救大梁!"庞涓一声令下,魏军顾不上休整,马不停蹄地往回赶。士兵们累得气喘吁吁,盔甲都没来得及脱,就开始急行军。
再说齐国这边,孙膑早就派人打探好了庞涓的行军路线。他发现魏军必经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那里地势险要,两边是高山,中间是狭窄的山道,正是打埋伏的好地方。
孙膑让田忌在山道两旁的树林里埋伏好弓箭手和步兵,还特意交代:"等魏军进入埋伏圈,先放他们过去一半,再突然袭击!"
没过多久,庞涓的魏军果然到了桂陵。士兵们长途跋涉,一个个累得东倒西歪,有的甚至边走边打瞌睡。庞涓心里着急,不停地催促:"快点!再快点!"
就在魏军大部分进入山道时,突然一声号角响起,齐军万箭齐发。魏军顿时乱作一团,庞涓大喊:"稳住!列阵迎敌!"可士兵们刚经历长途奔波,根本来不及组织有效的抵抗。
齐军从山上冲下来,喊杀声震天。魏军腹背受敌,死伤惨重。庞涓这才反应过来,自己中了孙膑的计,可后悔也晚了。一番激战下来,魏军几乎全军覆没,庞涓本人也被齐军活捉。
这一战,齐国不费吹灰之力就解了邯郸之围,还狠狠挫了魏军的锐气。"围魏救赵"的计策更是名震天下,成了军事史上以逸待劳、避实击虚的经典战例。
后来,人们一提起孙膑,就会竖起大拇指:"这才叫真正的军事天才!不跟敌人硬碰硬,而是攻其必救,牵着敌人的鼻子走。"而"围魏救赵"这个典故,也成了灵活用兵、出奇制胜的代名词,被后世将领们反复学习和借鉴。直到今天,我们遇到难题时,还会想起孙膑的智慧——有时候,换个角度解决问题,反而能事半功倍!
喜欢嘻哈史诗看古今请大家收藏:(www.zuiaixs.net)嘻哈史诗看古今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