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那天起,崔婉开始系统地研究各种药材的特性。她不仅记录药材的功效,还详细记录了不同体质的人使用后的反应。她的笔记越来越厚,里面的内容也越来越专业。 苏瑶看着崔婉的进步,心中既欣慰又感慨。她想起师父曾经说过的话:"医道无穷,唯有用心者能得其精髓。"现在看来,崔婉正是这样的用心之人。 时光飞逝,转眼间崔婉已经从一个对医术一知半解的闺阁小姐,成长为一位远近闻名的女医。她的药材笔记已经积累了厚厚的十几本,里面不仅记录着各种药材的特性,还有许多她独创的治疗方法。 删除重复段落
苏瑶心中一暖,伸手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小姐客气了。能教你学医,是我的荣幸。"
两人继续在山林中穿行,不时停下来观察各种植物。崔婉的笔记本上很快又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她画下了金银花的藤蔓,标注着 "清热解毒";画下了灵芝的伞盖,写着 "补气安神"。
不知不觉间,日头已经西斜。苏瑶看了看天色:"时候不早了,我们该回去了。"
回程的路上,崔婉显得格外兴奋:"苏姐姐,今天真是太有意思了!我从来不知道,原来药材就在我们身边,而且每一种都有它独特的故事。"
苏瑶看着她雀跃的样子,心中涌起一股暖意。她知道,今天的经历已经让崔婉对药材产生了真正的兴趣。而这,正是学好医术最重要的基础。
回到药铺,崔婉迫不及待地翻开医书,对照着今天见过的药材一一查找。苏瑶则在一旁整理药材,不时解答她的疑问。
夜色渐深,药铺里点起了油灯。昏黄的灯光下,两个年轻女子的身影映在墙上,一个认真研读,一个细心整理,构成了一幅温馨的画面。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苏瑶惊喜地发现,崔婉对药材的记忆和理解有了明显的进步。她不再像以前那样频繁地混淆药材,在面对一些简单病症时,也能准确地说出对应的药材。苏瑶心中满是欣慰,她知道,这是她和崔婉共同努力探索的成果。
转眼间,春去秋来。崔婉在苏瑶的指导下,已经能够独立处理一些常见的病症。她的药材笔记也越来越厚,里面不仅记录着各种药材的特性,还有许多她自己的心得体会。
这天,药铺里来了一位特殊的病人。那是一位年过六旬的老妇人,脸色苍白,步履蹒跚。她的女儿搀扶着她,脸上写满了担忧。
"大夫," 老妇人的女儿急切地说,"我娘这些日子总是头晕目眩,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我们找了好几个大夫,都说她是气血两虚,可吃了不少补药也不见好。"
苏瑶仔细为老妇人把脉,眉头渐渐皱起。她转向崔婉:"小姐,你来试试。"
崔婉有些紧张,但还是上前为老妇人把脉。她感觉到老人的脉搏细弱无力,像是随时会断的丝线。她又观察了老人的面色和舌苔,心中渐渐有了判断。
"苏姐姐," 她小声说,"我觉得这位老人家不仅是气血两虚,更有肝郁气滞的症状。你看她的舌苔发黄,脉象弦细,这是肝气郁结的表现。"
苏瑶眼中闪过一丝赞许:"说得好。那依你看,该如何用药?"
崔婉思索片刻:"我想,应该先用柴胡疏肝散疏解肝郁,再用归脾汤补益气血。但是..." 她犹豫了一下,"老人家年纪大了,恐怕承受不了太猛的药性。不如将柴胡的用量减半,再加些陈皮理气健脾。"
苏瑶欣慰地笑了:"很好,考虑得很周全。就按你说的方子来抓药吧。"
崔婉兴奋地点头,转身去抓药。她小心翼翼地称量每一味药材,生怕出错。当她将配好的药包递给老妇人的女儿时,手还有些微微发抖。
"这个方子..." 老妇人的女儿有些迟疑,"和之前大夫开的都不一样。"
苏瑶温和地说:"放心吧,这是我们小姐精心配制的方子。你母亲的情况比较特殊,需要疏肝理气和补益气血同时进行。"
一周后,老妇人和她的女儿再次来到药铺。这一次,老妇人的脸色明显红润了许多,走路也不再需要搀扶。
"太神奇了!" 老妇人的女儿激动地说,"我娘吃了你们的药,第二天就觉得舒服多了。现在能吃能睡,精神也好多了!"
崔婉听到这个消息,激动得差点跳起来。她转头看向苏瑶,眼中满是欣喜:"苏姐姐,我做到了!"
苏瑶温柔地拍拍她的肩膀:"是啊,小姐。你不仅记住了药材的功效,更懂得了如何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才是真正的医术。"
从那天起,崔婉的信心大增。她开始主动为病人诊治,遇到疑难杂症就和苏瑶讨论。她的医术日益精进,很快就成了药铺里不可或缺的一员。
崔婉并不满足于此,她开始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苏姐姐,为什么同样的病症,用同样的药方,效果却不一样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